高质量的亲子关系股票配资线上,是“玩儿”出来的
智慧父母课堂·第284期
你好,我是树辉。
如果父母和孩子总是处不好关系,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不会陪孩子玩儿。同样的,如果父母理解不了孩子,原因也只有一个,他们不会陪孩子玩儿。如果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迟迟没有得到解决,同样是因为他小时候,尤其是面对一些重要节点,他的父母不会陪他玩儿。
可是提到“玩”,人们总会带有一些偏见,比如“玩世不恭”、“玩物丧志”,好像一个人一旦沾上“玩”字就显得不够努力,甚至不走正道,这绝对是一个误解,是一个偏见。
在工作中我发现,父母越是对玩儿有偏见,孩子就越是对它有兴趣。这往往是父母陪伴孩子长大的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挑战。很多父母对孩子的不理解都是从“这有什么好玩儿的”开始的。
展开剩余90%对孩子的成长而言,玩儿至少有三个作用,第一个作用是修复早年的创伤;第二个作用是完成每一个重要阶段的哀悼;第三个作用是建立健康人格。
1
修复创伤
我们这里所说的创伤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不自觉地带给他的自然而然的创伤。这些创伤最容易被我们忽视,可是如果不及时处理就往往会形成一些人际关系中的“隐性障碍”。
创伤还有自然而然的吗?当然有。而且孩子几乎每天都要经历这些。如果不是观察孩子玩儿的过程,作为养育者我们很难发现原来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已经被他内化到心里,形成了一些创伤。
养育过孩子的人都知道,一个小孩成长到四五岁的时候会渐渐喜欢玩一种游戏,叫做“角色扮演”。有的孩子会拿起一个布娃娃一玩儿就是一两个小时。
孩子怎么玩儿呢?他会和布娃娃说话。要不然他会模仿大人的口气对布娃娃发出指令,要不然他会让布娃娃扮演养育者对自己发出指令,这就是在用父母平时对待自己的方式和态度跟布娃娃展开一场对话。这时候父母只需要在一旁好好观察,不需要介入。
观察什么呢?孩子和布娃娃对话的方式跟你平时跟孩子对话的方式像不像?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耐下心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自己平时和孩子相处的过程存在很多问题,自己说了太多不该说的话,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竟然如此之差……
好在这一切都被孩子通过游戏的方式外化出来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但是在修复自己的创伤,也是在教你发现和觉察自己作为父母身上都存在哪些“硬伤”。这比你花多少钱去学习家庭教育知识都宝贵,因为孩子正在你眼前活现这一切。
如果孩子注意到你正在用心地观察他,用心地感受他和布娃娃玩儿的这个过程,他很有可能会邀请你参与其中。孩子或许会邀请你扮演布娃娃和他对话,也或许会把自己装扮成布娃娃,给你设定好“台词”,和你一起玩儿这场“游戏”。
一位妈妈告诉我她一开始在家里和孩子玩儿这个游戏的时候怎么也玩不下去。她的女儿虽然只有四岁半,但是会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教她。就这样她慢慢地让自己沉下心和孩子互动,她渐入佳境。当孩子模仿大人的口气训斥她时她甚至忘记了自己是在和孩子玩游戏。
孩子:“这首诗明天老师就要检查了,你怎么就是背不过呢?”
妈妈拿着小熊:“我背不过又怎么了?我背不过就不是你的女儿了吗?”说到这里她的身子猛一颤,眼泪就在那一瞬间夺眶而出。
孩子:“这首诗明天老师就要检查了,你怎么就是背不过呢?”
妈妈拿着小熊:“我背不过又怎么了?我背不过就不是你的女儿了吗?”说到这里她的身子猛一颤,眼泪就在那一瞬间夺眶而出。
事情过去一个周,她在咨询室里给我反馈这件事的时候依然难以平静。这些年我见识过太多这样的案例,如果父母敢于投入地跟孩子玩儿,玩儿着玩儿着父母的很多创伤就都出来了,不但孩子可以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疗愈,父母同样可以。
当然,如果你在游戏中感觉自己无法和孩子继续玩下去,请你一定不要硬撑,因为很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创伤被激活了,这时候你需要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父母和孩子玩游戏的时候是自己的创伤最容易被激活的时候。
2
完成哀悼
心理动力学认为,人们每天都在哀悼。为什么说我们每天都在哀悼呢?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失去。一个人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放下”?不是指他要有多么强大的力量,而是要对过去充分哀悼。
比如一个孩子学会自己吃饭了,他从此多了一份能力,但是与此同时少了一个“特权”。过去他可以通过被爸爸妈妈喂饭感受他们对自己的爱,可是现在不行了,他可以自己吃饭了,这份特权将不再属于他。他显然没有做好准备应对这些,于是他会找各种方式尝试哀悼。
比如有的孩子突然不好好吃饭了,有的孩子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有的孩子会生病,这样他们就能重新得到养育者的照料了,又能重温过去那份被爱的感觉了。这时候父母需要拿出足够的耐心,别着急,孩子显然还没有做好哀悼的准备。
在孩子的每一个成长节点,面对的最难过的关都是和过去告别,以一种全新的状态迎接现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个人哀悼的能力。孩子吃饭是如此,第一次自己睡觉,第一次走进幼儿园,第一次面对老师的训斥……都是如此。这些迟早都要来,如果我能接得住这些,那就证明我拥有了足够的能力和过去告别,迎接新的挑战。
以上提到的重要节点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我来分享一个咨询案例,我们一起看一看一个只有七岁的小女孩儿是如何哀悼不幸离世的妈妈的。
女孩的妈妈在一场车祸中不幸离世了。当时女孩儿也在车上。在妈妈的葬礼上女孩儿不但没有哭,甚至还会自顾自地玩儿手机。爸爸发现不对劲,因为女儿从不玩手机。
在咨询室里女孩儿第一次见我时一言不发,然后开始玩旁边的沙盘,在沙盘中她把沙子都堆在一起,如同一个坟的形状,上面插上了一面旗。
等到下次咨询时女孩儿开始折纸,爸爸告诉我,从上次咨询结束她就让爸爸买了很多五颜六色的纸,她把妈妈生前教她的折纸方法一笔一笔写了出来,然后开始折。有纸鹤,有飞机,有星星……就这样咨询又进行了三次,孩子开始和我说话,一边折纸一边跟我分享她折的是什么。
一次咨询中,她出乎我意料地递给了我一张纸,然后开始耐心地教我折。我的动作有些笨拙,但是孩子教得很耐心,一点都不嫌弃我。后来孩子的爸爸也学着我的样子跟她一起学折纸。
一年后的一天,助理告诉我孩子的爸爸打电话找我,电话里他有些难为情地告诉我,三天后是他爱人去世一周年,孩子想叫着我一起和他们扫墓。我丝毫没有犹豫,欣然答应了。我从电话中能听出,孩子的爸爸很激动,说话有些哽咽。
那天天气很好,孩子带去了这一年里她的所有折纸,在爸爸的帮助下烧给了妈妈,她一边烧纸一边在坟前喃喃地和妈妈说话,还警告我们不要我们听到。那天我和爸爸陪着孩子在妈妈坟前唱了好多歌,做了好多游戏,要离开时坐上车,我看到孩子的眼里闪着泪花。
后来爸爸给我打来电话,告诉我孩子回到家后就哭了,那是从妈妈去世后她第一次趴在爸爸怀里哭了40多分钟。他说孩子能哭出来自己就放心了。
在后来的咨询中孩子开始用沙盘,用绘画给我呈现她的梦,她的梦里开始有了妈妈的影子,这说明她已经开始试着接受妈妈的离世了。
我分享这个案例是想告诉大家,孩子和成年人的心智化程度不同,有时候即便遇到了很悲痛的事情他们依然会用看似是游戏的方式处理。在游戏中他们要体验失去甚至是丧失,对他们而言这样的方式是安全的,也是有利于他们成长的,只不过这里面对父母最大的挑战是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能力理解游戏背后的隐喻。
在这个咨询中如果我面对的来访者是成年人,那我绝不会答应他的要求去给他的妈妈扫墓,可是面对这个孩子我欣然答应了。因为我知道作为她的咨询师孩子已经把我内化为了她的“妈妈”,我去和她一起扫墓也是在想象层面完成一次和她的妈妈之间的交接,这对孩子而言意义非凡。
3
构建健康人格
北方人的酒桌文化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颇有深意:“酒品如人品”。意思是不管你酒量如何,既然喝酒,那就一定要实实在在。遗憾的是这句话后来被很多人用来劝酒。
我为什么要提及这句酒桌上的话呢?父母养育孩子也是如此,父母和孩子是如何互动的,显示的是父母的“玩品”。作为父母你可能和我一样唱歌跑调,画起画来手不听使唤,但是这不耽误你和孩子一起玩儿。这要你全身心投入,踏踏实实地和孩子玩儿,这也正是你可以协助孩子构建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
未来孩子们需要接受的挑战越来越多,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就是耐心。在和孩子玩的过程中父母越笨,孩子就会越有耐心。一个从小就有耐心的孩子不愁自己长大后如何才能有稳定的情绪。
足够的耐心,稳定的情绪,这两个要素都具备了,那构建健康人格的第三个要素就需要靠孩子自己发挥了,那就是一个人的灵活性。灵活性同样是孩子从游戏中可以充分学习和体验到的。
比如在多角色的游戏中,需要扮演角色时就能看出孩子们的灵活性,他们会尝试着理解自己要扮演的角色,不断地修改情景,切换身份,这些都是孩子内在灵活性的具体呈现。
说到底,游戏也好,玩儿也罢,只是父母陪伴孩子成长的一个载体。这个载体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给了孩子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孩子可以无拘无束地绽放自己的生命力。
对父母而言,需要接受的考验很多,我们不但要有能力陪孩子玩儿,还要具备一定的智慧解读“玩”背后的隐喻,这样我们才能和孩子玩儿得有意义。如果你愿意在这方面多下下功夫,我想这远远比你反复地学那些家庭教育知识,亲子关系技巧有用得多。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手把手教会我们如何做他们的父母。
END
作者:树辉老师
一个专心做咨询的实战派心理咨询师
一个在来访者面前没有正行,
但是可以做到字字珠玑的心理咨询师
一个经常会有一些怪论,
可是会深入你内心的非著名心理咨询师
总之是一个
最不像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咨询师。
(接受地面&网络视频咨询)
三个解释告诉你,孩子为什么越来越胖
放下确定感,尝试用各种好玩儿的方式跟孩子相处
收起你的功利心,接纳孩子并不是为了让他改变
育儿有“树”第32篇|不知道怎么做,你正在给自己制作一个“世纪难题”
撰稿 | 树辉老师
编辑 | 小 宿
审核 | 张铁柱
签发 | 李西宁
山东省少年儿童图书馆
分馆地址:济南市英雄山路231号
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8:30-17:30股票配资线上,周一闭馆
发布于:北京市信泰资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